『職能治療』是融合『醫療』與『生活』的一門治療,職能治療師設計『目的性活動』引導個案參與。透過活動學習過程提升個案功能性技巧,並且改善其生理和心理的狀況,以達到最大獨立性。
以服務對象來看,『職能治療』分成三大領域:生理職能治療、兒童職能治療與心理職能治療,治療對象包含身心障礙兒童、腦中風、脊椎損傷、手外傷、感覺統合異常、發展遲緩、憂鬱症、失智症…等。
職能治療在服務個案時,從過去『以個案為中心』的觀念進展到現在『以家庭為中心』的觀念,以兒童領域舉例說明,當父母帶著孩子來尋求職能治療師協助時,職能治療師將如何介入呢?
1.針對孩子的動作技巧與發展:粗大動作、精細動作、動作計畫能力、平衡協調能力等來做評估。
2.針對孩子的認知能力與發展:基礎認知能力、短期記憶能力、專注力、邏輯推理能力、閱讀理解能裡等來做評估。
3.針對人際互動與情緒管理:辨識情緒、正確情緒表達(口語表達、肢體動作表達)、遊戲技巧、互動技巧等能力來評估。
4.輔具使用或是環境改造:孩子是否因為手功能受到限制,是否需要改造按鈕開關讓孩子可以自行操作玩具、或是需要使用輪椅或是助行器提升位移能力。
5.親職諮詢:透過親職諮詢了解孩子目前在家中的作息與其他職能參與狀況(學校、社區活動等),將以上針對孩子所評估的內容落實與家庭當中或是與社區做結合。
舉例來說:以動作層面作為考量,孩子的手指肌肉力量不足,則可以參與家中協助曬衣服的工作,透過使用曬衣夾提升手指肌肉力量.以認知層面作為考量,透過參與購物活動,提升數量概念和多步驟理解與執行能力。
另一方面,諮詢是為了提供家庭更完整的醫療資訊與治療技巧,針對孩子的現在與未來目標,提供長遠性的討論與計畫,也期盼孩子的治療終究要回歸家庭與社區,主要照顧者才是孩子永遠的陪伴者與治療師。
而在諮詢的過程中,治療師提供給家庭是一個支持的角色,是一個讓主要照顧者可以傾訴的角色,讓陪伴孩子一路上隨時遇到不同關卡時,可以與治療師討論,舒緩主要照顧者緊繃的情緒.而職能治療師不只是一位穿著白袍的治療師,而是陪伴每一個家庭努力找到孩子未來出路的夥伴。
(歡迎轉載,但請務必註明出處)